张浩:中国·天津诗歌节|筑起中国诗歌文化新地标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,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梦想。 11月16日,由天津市文联、天津市作协、天津桃李源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“渤龙杯”第四届中国 天津诗歌节,正是以诗为名,吟咏祖国七十华章的盛会,那些唱响时代精神和追逐梦想的诗如海河之水,奔腾不息,久久波动着人们的心灵。
中国·天津诗歌节始于2013年,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。诗歌节以唱响爱国情怀、讴歌党、讴歌人民,以诗为媒、以节会友,推动当代的诗歌繁荣与发展主旨,规模越来越大,水平越来越高,影响力越来越强劲。中国·天津诗歌节已经从天津走向全国和世界,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新地标。
第四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、学者、评论家和来自国外的诗人,400多人欢聚天津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,天津市委常委、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等出席并致辞,同时为获奖诗人颁奖。
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致辞(天津日报记者谷岳摄)
这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,全国各地有3000多人投稿近2万首诗歌。经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诗人初评、复评、终评,12件诗歌作品获奖,天津市武清区民工诗人王志刚的作品《工棚随笔(组章)》荣获一等奖,黄亚洲的作品《我步伐轰响的祖国》、张彤的作品《大河之声》分别荣获二等奖。
组委会主任乔富源宣布获奖者名单(天津日报记者谷岳摄)
用诗唱响爱国情怀
深受喜爱的诗歌作品都具有深度的感染力,这种感染力往往来自于诗歌浓郁的爱国情怀。欣赏以诗为名,吟咏祖国七十华章的第四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获奖作品,就会深刻地感受到,每首诗都是一条奔腾的彰显爱国主义思想的河流,每一条河流都承载着诗人的赤诚与情怀。
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肖怀远(左二)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(左一)、天津市委常委、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(右一),为一等奖获得者王志刚(右二)颁奖。(天津日报记者谷岳摄)
用诗唱响爱国情怀,是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主旋律。第四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一等奖获奖作品,王志刚的组章《工棚随笔》:尽管他们“不同的方言,不同的工种,不同的年龄”,但确“同一片天空下”,拥有“强健的身躯,古铜的脊梁,飞扬的青春”。虽然他们“面向北风,被风吹倒尾气氤氲的幕墙//把灰尘吸进肺叶,过滤奔袭而来的炊烟里粗粝的盐粒”。但是他们“只为同一个目的:给祖国添砖加瓦,为家乡消灭贫穷……”其诗珍藏着底层生活中那份心灵的纯净与真诚,这是直接抵达生命的本质作品,这是来自人民大众的心声,这是抒写新时代民工精神风貌和励志追求的华美乐章,更是唱响的爱国赞歌,勃发的爱国情怀。王志刚的组章《工棚随笔》,让我们看到了一抹来自于现实主义的瑰宇彩虹。诗歌真实、质朴、凝重、庄严,真实记录了民工的生存空间、生存状态、向往、追求和情怀。它让我想起了自己早年创作的一首诗歌:《再别康桥的情怀》---致农民工朋友:怀着同一个梦想/走进同一种陌生/然后如秋雨/散落在不同的空间/城市因你们而美丽/你们因美丽而疲惫/你们为城市竖起一座座/发展的里程碑/所有的碑文里/都找不到关于你们的内容//你们不是艺术家/但是,每一个发展的城市/都伫立着你们的作品/低陋的工棚/不会使灵魂比大厦矮小/当有一天/你们告老还乡/告别你们曾经的/痛苦、欢乐和精彩/还会保留一份/再别康桥的情怀。
二等奖获奖作品张彤的诗《大河之声(组诗)──致祖国》:“大河,你长鞭一挥/巴颜喀拉就凿出黑洞/漫天星海宿在这里//这顶天立地的大河啊/是一个民族的大气/走进你/就走进历史/走进天意/浩然巨流是你誓不低头的背脊”。张彤以壮阔恢弘,气吞寰宇的中华民族母亲之河为具像,来歌赞繁荣强盛的伟大祖国,波澜壮阔,激情彭拜。不由让我们想起,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激跃,想起长江那“你从雪山走来,春潮是你的风采//你从远古走来,巨浪荡涤着尘埃,你向未来奔去,涛声回荡在天外”的震撼天地的宏阔气势,勇往直前的信念,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。是的,“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,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,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的步伐”。这是我们伟大祖国和民族的最强音。伟大的祖国是一首唱不完的歌,一首写不尽的诗。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而伟大的祖国母亲怀抱,每分每秒、每时每刻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。“大河,我把你刻进后母戊大鼎/刻进芮公的车辚马萧/金镳玉络/刻进黄沙/刻进南河、漳河”。其诗如丰碑,碑文上镌刻的,是比山还高,比海还深的热爱祖国的火热情怀。诗,波动着人们心灵的琴弦,激励着人们走向伟大新时代的坚定步伐。
在第四届中国天津诗歌节上,吉狄马加副主席在对诗歌节高度赞誉中说:“本届诗歌节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,是天津文学界的一件盛事,也是中国诗坛的一件大事,必将对坚定文化自信、推动文学繁荣起到积极作用。天津是中国新诗的繁荣之地,愿天津继续开创诗歌新风貌”。陈浙闽部长在诗歌节祝词中说:“广大诗人积极践行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论述,用生动笔触热情讴歌党、讴歌祖国、讴歌人民、讴歌劳动、讴歌英雄,用心用情用功赞颂伟大新时代和火热生活,切实肩负起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文化使命。天津愿意搭建促进创作的交流展示平台,努力筑就文艺新高峰,助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”。这是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和天津市委领导对中国?天津诗歌节用诗唱响爱国情怀的肯定与期望。纵观已经举办了四届的中国·天津诗歌节,一直是坚守着爱国情怀是诗歌灵魂的理念,使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诗歌节的主旋律。
给“草根诗人”搭建大放异彩的舞台
关注“草根诗人”,就是关注中国诗人中的底层力量,尊重他们那富有生命活力的创作激情,就是尊重人民大众激昂向上的热爱生活、热爱劳动、热爱祖国和家园的美好情节。草根诗人是从基层民众中走出来的诗人,他们汲取了民众的经验和智慧,汲取了丰富的生活土壤的营养。 新时代的草根诗人向往文化,向往由本真生活而升腾起来的志趣和高雅,通过诗歌抒发和诠释他们那来自灵魂深处的对生命的感悟。他们来自生活的底层,写出的诗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,是能够和民众产生共鸣的人生的经历和感悟的和旋。“草根诗人”是书写现实的力量,也是书写民生的力量。基于这种认识,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组织者,用“放大镜”寻找源于生活,并从生活中汲取丰富营养的“草根诗人”,让他们那带着泥土芳香的诗歌登上诗歌节的大雅之堂,绽放异彩。
第四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获奖者,特别是一等奖获得者,能够从全国各地3000多人,近2万首诗歌中脱颖而出,真是难上加难,不亚于茫茫沧海寻一粒宝珠。“草根诗人”天津武清区民工王志刚的作品《工棚随笔(组章)》荣获一等奖。这是一个颠覆了许多人想象的新闻,然而这个新闻就是第四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一个美丽现实。
当了四届评委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振亚说:“最早是选出一首优秀作品很难,现在是淘汰一首作品很难。诗歌节经过多年发展,参赛作品水准普遍提升,尤其是一等奖作品《工棚随笔(组章)》,记录了生存打拼者的种种漂泊与欢欣,苦难与升华,寂寞与理想,既脚踏实地,又仰望星空,实属难得”。
著名诗人、天津文学杂志社原副社长冯景元说:“作为一个农民工,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从工棚里、在鼾声中望着祖国的四方,以赤子之心,拨开时光的雾霭,重新诠释了人与土地、现实与故乡的血脉根系,不简单。”
“草根诗人”王志刚在第四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荣获一等奖,不是偶然,实属必然。诗歌节的组织者们期待着诗歌要走进生活,他们认为打破诗歌困局,关键是诗歌创作必须坚持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,最终走到群众中去的方向。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读者喜欢。从这点上看,从生活中走出来“草根诗人”的诗歌作品,荣登中国.天津诗歌节大奖榜首,就是一个必然了。
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也是历尽千年歌咏不息的载体。站在新时代,诗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和拥戴的路在哪里?诗歌节的组织者们在思考、在实践。
筑牢诗歌文化新地标
从第一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到今年的第四届来看,诗歌节确实是在探索、实践的路上不断地攀登新高度,一届更比一届好。目前,已经成为一项辐射全国、影响广泛的重要文化活动。今年79岁的冯景元,写了一辈子诗,他说:“现在写诗再抄李白、像李白都没用,唐诗那座山已经翻过去了,我们只有写出自己的路子,才能找到诗歌的发展和方向,而中国·天津诗歌节就是为了寻找这条路径而存在的。”
参加了两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文明推进协会发起人、“书香驿站”创始人梁军说:“感觉诗歌这个牌子越擦越亮。京津冀协同发展,需要通过文化这个纽带越扭越紧。诗歌是文化的重要一环,朗朗上口,形式很好,希望通过诗歌节这个平台,把更多优秀的诗歌和诗人在我们的“书香驿站”进行推广,促进两地文化交流,并开花结果。我正在思考如何将诗歌这块“金牌”挂在“书香驿站”,通过诗歌创作,开展诗歌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“书香驿站”的文化,依据还原诗歌本真的思维,通过“书香驿站”这个舞台为作者的诗歌创作创造条件。大力开展诗歌走进社区、走进大众方面的活动。把“书香驿站”办成“诗意书香”、“诗情驿站”。
七年来,中国·天津诗歌节取得了诸多的丰硕成果,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,与著名诗人、天津市人大原秘书长、中国·天津诗歌节组委会主任乔富源密不可分。多年来乔富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,著有诗集,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投稿,只是偶与朋友交流,使其诗作传播至国内国际诗歌期刊。乔富源从领导岗位上离职后,不图名、不图利,将诸多精力投入到了公益文化事业上。特别是在中国·天津诗歌节这个公益文化项目的确立和发展上,倾注了大量的心血。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一位志愿者说:“乔富源主任从中国·天津诗歌节创始,到两年一届的诗歌节,再到面向国内国际开展各项诗歌文化活动,每一个环节,每一个细节,点点滴滴,都是缜密思考,精心策划,而且亲力亲为。多年来的无私奉献,尽己之力成就他人之美的高尚品德,赢得了众多诗歌文化人和诗歌爱好者的拥戴”。天津籍工作在北京的诗人张永生说:“有乔富源这样一位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主要组织者,能把诗歌节办的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国内国外千千万万的诗人,一方面是不容易,另一方面对我这样一个喜欢写诗人的来说,真的是一种幸运”。张永生的感慨也代表了众多诗人的心声。
乔富源说:“中国·天津诗歌节,从创始到历届成功举办,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作家协会、天津市委、政府有关部门和天津社会各界、全国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鼎力支持。还有历届诗歌节组委会成员们的无私付出和积极努力。自己几十年爱诗、写诗,诗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,与诗结缘,诗情人生,是一件幸事。筹办诗歌节的初衷,就是想通过中国·天津诗歌节这个舞台培养和推出一批批诗歌新人,以诗讴歌祖国和人民,唱响新时代,为促进诗歌文化繁荣尽自己的绵薄之力。”正是这种情怀,让乔富源在办好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道路上,探索实践,不遗余力,始终把办好中国·天津诗歌节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。
历经四届,中国·天津诗歌节越办越好,极大鼓舞了诗歌作者和诗歌爱好者,参与诗歌节的人数越来越多,范围越来越广,诗歌创作水平越来越高。对此,乔富源深感欣慰。路漫漫兮修远,乔富源在为诗歌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、为筑牢中国·天津诗歌节这座中国诗歌文化的新地标,不忘初心,迤逦前行。
走出跨越国界的诗歌交流新路
让诗歌唱响全国,走向世界。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组织者们以信心满满的姿态,放开眼界,探索跨越国界的诗歌交流新路,以进一步促进诗歌文化的国际化。
在探索走出诗歌跨越国界的交流的方面,乔富源做了很多的努力。他利用各种机会和文化资源,广泛建立与国际诗歌界和诗人的联系。中国·天津诗歌节这个平台在与国外诗歌交流上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第四届中国天津诗歌节专门邀请到了爱尔兰著名诗人约翰?栗迪,他用母语朗诵了自己的诗作《加拉帕加的光──纪念安?马奎尔》。为了参加本届诗歌节,约翰·栗迪专门从西班牙马德里来津,他说:“诗歌节将不同语言纳入其中,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借鉴和融合,非常了不起。希望我能把家乡的诗歌元素及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呈现给大家,为这次诗歌节留下点爱尔兰的‘味道’,同时,我也会把天津‘味道’带回去,分享给身边人”。
第三届中国天津诗歌节期间,美国诗人乔瑟夫·米尔斯曾受邀来津,那时,他每天都会去津湾广场沿海河边散步,并以所见所闻为灵感,创作了一首新诗《渔夫》,并于去年获得了“手推车奖”提名奖,被人称之为美版的《再别康桥》。
中国·天津诗歌节不仅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力,现在这种影响力正在向世界延伸。乔富源面对取得的成果,更加信心百倍,他说:“一定要坚持办好诗歌节,广开渠道,内外融通,广结诗缘,使中国?天津诗歌节,真正成为天津和中国与国际诗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之一,用诗唱响中国梦,让中国的诗歌文化远播海内外,力争走出一条诗歌文化的‘丝绸之路’”。虽然第四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已落下帷幕,但是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。第四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盛情、盛景、盛况和中国诗歌文化与他国诗歌文化的美丽交融的多彩页章,让来自异国的诗人们满载而归,余芳流连。这些国际诗友们和我们一样,期待着第五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的到来。
上一篇:陈希樵----2020年大国名家闪耀中华精品台历 下一篇:真空盒装曾公子榴莲火爆网络,成猫山王榴莲新品佳作